綠色製造:改良生產過程

除了採用對碳排放較低的物料之外,各品牌亦可以改良其現有生產過程,以減少碳排放。數碼化及生物科技成功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包括採用人工智能技術去減少紡織廢料,以及以天然存在的細菌代替有害的化學過程等,都可以改善紡織供應鏈,同時造福環境。

(Image Courtesy: Unsplash)

生產過程

眾所周知,時裝行業排放大量溫室氣體,耗損自然資源及過度浪費用水,難以保持可持續發展,而根本的污染來源主要就在製造過程中。世界資源研究所指出,每個時裝品牌有96% 碳足跡在製造階段產生,而在整個供應鏈中,纖維生產、紗線製作、紡織物染色及後製,則分別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5%、28% 及36%。由於生產紗線及紡織品的排放量佔最大比重,可見只要研發出潔淨的生產策略、物料及創新過程,就勢必能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損害。而服飾縫合及運輸雖然在碳排放上,程度較為輕微,但仍會構成影響。

在檢視服飾的生命週期時,其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其碳足跡揭示出有問題及高消耗的部分,需要對症下藥去解決。幸而,數碼化及生物科技成功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案,包括採用人工智能技術去減少紡織廢料,以及用天然存在的細菌去代替有害的化學過程等,都可以改善紡織供應鏈,同時造福環境。

區塊鏈亦開始被業內廣泛採用於提升整個供應鏈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 同時提供記錄以驗證它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政府立法及行業法規制定時尚品牌對其碳排放需要負上的法律責任,希望迫使業界內更大的持份者承諾走入可持續供應鏈的行列。

然而歸根究柢,時尚界碳足跡來自紡織公司及服飾製造商,他們過分依賴化石燃料,而且在製作流程及生產過程中的高度耗用能源。這類產業包括裁縫廠、染色廠、布料廠及農場,而基於大多數企業並未設有自家垂直供應鏈,讓他們無法直接控制此生產範疇,大大增加解決此問題的難度。

為此,業界必須共同努力協助供應鏈有效脫碳,從而對環境產生更廣泛的影響。無論是農場、工廠、品牌、零售商、消費者以至政策制定者,大家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份子,都有責任主動限制碳排放,真正實現低碳未來。

「 無論是農場、工廠、品牌、零售商、消費者以至政策制定者,大家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份子,都有責任主動限制碳排放,真正實現低碳未來。」

Unspun:
可持續3D掃描牛仔褲

世上帶來最大污染、並對環境影響最大的其中一種產品是牛仔褲。從生產棉花開始,一直到牛仔褲被丟棄,其標準生產流程非常需要重新設計以消除牛仔褲的污名。平均來說,要得到 1 公斤棉布料就需要運用一萬公升水去種植及採摘所需要的棉花,連帶噴灑有機會危害生命的殺蟲劑用量,並需要在紡織牛仔布的機械過程中動用大量能源。除了污染水源之外, 漂白、噴砂及染色過程亦會帶來有害化學物質,最終成為重金屬污染河流。而為了增加布料彈力而添加的合成彈性纖維,不單難以分解,更會在被焚毀時釋放有毒氣體。

牛仔褲只要剪裁設計不當,這些不合身的牛仔褲定必銷情慘重,導致廠商囤積存貨。這正正是紡織科技品牌Unspun 所針對的範疇,希望透過按需求訂造的模式,改變牛仔褲行業。在機械人技術的協助下,品牌會為每位消費者度身訂造牛仔褲,有效消除過剩存貨、多餘布料及不合身的產品,一次過解決所有浪費問題。品牌期望透過自動化及本地化生產系統,減少1% 全球碳排放量。

Unspun 嚴選所採用的物料,有超過98% 以纖維素作為基礎。而一般品牌使用聚酯及彈性纖維去製造彈力,Unspun 則選用可生物降解的Lycra、Roica 或環保Lycra,以完全取代所有原聚酯纖維,縫合線則由比利時初創公司 Resortec 供應的可溶解縫線;褲上的鈕扣由非電鍍生鋅合金製成,易於拆下作回收或重複使用;拉鍊由非電鍍黃銅製成,而拉鍊帶則由消費後回收的聚酯製成。需要丟棄的牛仔褲更可被送回Unspun 分拆,藉此減少70% 碳排放量。

想要訂製 Unspun 牛仔褲的話,顧客會被邀請至其零售店或快閃店,經3D 人體掃描器度身。但在疫情肆虐之下,實體商店不得已暫停營運,卻因此推動了企業的數碼化轉型計劃,成功將技術應用到 iPhone,好讓顧客能在家中自行掃描。技術目前處於測試階段,能透過智能裝備在身體上投射超過300,000 個紅外線光點,並隨著顧客自轉,感應器將拼接起所有深度圖,輕易建立極度精確的3D 軀體模型。

他們除了採購及利用低環境影響的布料,更透過人工智能及3D 技術而研發的自家度身訂造流程達致大大減少紡織廢料。它們並成功開發3D 掃描及編織機,能一條龍從紗線直接編織產品,省去傳統編織步驟,從而解決廢棄紡織物的浪費問題。

與快時尚的速度與成本相比,要成功將訂造時裝引入主流市場顯然充滿挑戰。然而,Unspun 有望能透過可被業界廣泛採用的高利潤訂造模式,成功解決此一大障礙。當中,就採用數碼化應對客製流程上,Unspun 就成功做到經濟上可行、同時環保的營運模式。品牌更將其技術外判予第三方品牌,例如 H&M 旗下的Weekday 及可持續品牌PANGAIA,好讓他們的顧客能在兩至三星期內設計出最適合自己身型的牛仔褲。

「 他們除了採購及利用低環境影響的布料, 更透過人工智能及3D 技術而研發的自家度身訂造流程達致大大減少紡織廢料。」

CIRC:
讓舊織物分解成新纖維

紡織品的出現,對垃圾堆填區、用水量及化學污染等帶來不良影響,同時,原材料供過於求、為取得纖維素纖維而砍伐森林、以至回收紡織物等,亦非全然屬可持續發展。被丟棄的服飾要麽被堵塞於垃圾堆填區中,要麽就在被燃燒時排出更多的溫室氣體,毒害整個地球;而回收紡織品時,縱使大多數質料都能被溶解,惟聚合物的痕跡依然存在,纖維的質素亦低劣至無可回收的程度。

Circ 利用可再生能源及資源作動力,結合水、壓力、熱力及化學物,能有效分解及淨化紡織纖維,同時去除過程中釋放的毒物及微纖維,可將多達90% 的衣物還原成原始狀態。此技術可應用於棉、聚酯纖維及混紡棉等多種物料上,並能保持品質,成本亦與生產全新物料相約。

作為循環再生紡織物品的先驅,Circ 透過水熱技術,從衣物廢料搜集及收取原材料,好讓衣物能夠還原成原材料狀態。此技術完全消除行業對原材料的需求,反其道而行,使用老舊或可回收的纖維製作衣服,並確保當中纖維與全新原材料無異。

設計這個閉環系統是希望推動製造商購買循環纖維,以取代原始布料,並減少碳足跡。而Circ 的目標是在2030 年或之前成功協助回收一百億件衣物,佔全球服飾市場10%,但足以拯救超過一千萬棵樹木。

COLORIFIX:
以大自然中的DNA染色

從天然顏料至工業時代的染料,染色業一直都製造最多污水,更發展成最具毒性及帶來最大污染的行業。傳統染色由高劑量的刺激性化學物質組成,例如砷金屬加鹽,以求將顏色及纖維永久黏合,但此類染料每年卻有多達200,000 噸持續經污水排放,繼而流入河流,並污染當地飲用水。

Colorifix 作為生物技術公司, 成功透過合成生物學, 有效利用微生物生長顏色, 再轉移到紡織品上, 徹底改變染色程序。全靠微生物獨特的能力, 製成的無污染染料不單無毒、低過敏性、不含任何有害化學物質, 更能呈現與商業染料同樣的鮮豔效果。這樣以生物代替化學流程, 讓染色前期用料至後期廢料皆更潔淨, 最大程度減低對環境的
影響。

品牌的實驗室一開始由來自動物、植物或昆蟲等的天然色素中識別基因碼,經準確指出並複製完全相同的基因碼後,再轉移至微生物上。微生物會複製自然色彩的基因碼,並每20 分鐘自行分裂一次,從而產生已著色的色澤及大量的染色液。這些染料能在染色廠中經可再生原料(包括糖、酵母及植物副產品)進行發酵培植,持續生長出顏料。而Colorifix 就可以提供少至50 毫升連顏色的細菌送到染色廠,讓染色廠自行在10 天內生產每日多達約50 噸的染色液。要將這些染料直接應用於標準染色機器( 例如噴射染色機) 上,只需要一個便宜的訂造發酵罐,即可輕易插入染色廠本身的基礎設施中。相比起以往要用20 噸運油輪將合成染料運輸到世界各地, 如此半分布操作模式,就有效減低供應鏈的二氧化碳排放。然而,工廠必須事先申請生物許可證,才能在廠房處理微生物,為此,Colorifix 的專家團隊會在啟用過程中提供全面協助。

Colorifix 的解決方案已被證實為無毒,且具成本競爭力,效果媲美合成染料之餘,亦符合業界標準。與此同時,利用細菌推動的染色過程會比使用石化產品耗用少49% 水源及39% 能源,而每個染色步驟亦至少減省31% 的碳排放量,用於聚酯纖維或尼龍等紡織品上的話,估計減排量更高!時至今日,多間同樣抱持可持續理念的品牌及製造商與Colorifix 合作,將品牌革命性的染色技術應用於生產階段。而能與H&M 一類大眾品牌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獨立品牌 Pangaia 等合作,亦足證Colorifix 能兼顧色牢度(colorfastness)及品質,同時對環境友善。儘管其成本目前依然比傳統技術高出20%,但品牌正積極減小價格差距,進一步提升其競爭力。

AIR PROTEIN:
讓二氧化碳轉化成滋味肉食

至2050 年,全球人口將達100 億人,並因此需要增加56% 的糧食資源。然而,養殖肉食是主要貢獻溫室氣體的行業之一,每年排放 71 億噸溫室氣體。其實,糧食生產早已是佔全球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並將預計於2050 年隨著牲畜產量增加而進一步增長60%, 情況令人擔憂。

近年不斷出現的替代肉食中,Air Protein 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以空氣中元素創造出可持續蛋白質,而無損味道、營養及氣候。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發酵烹調技術所啟發,Air Protein 成功研發源自於空氣的肉類代替品,只需短短幾個小時,就能隨時隨地、以至任何氣候下培植出新型蛋白質。製成品營養豐富、飽含礦物質及維他命,每公斤所含的蛋白質更比天然肉類要多,卻同時不會排放太多溫室氣體,且只耗用相當少的資源及土地。

空氣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氮氣,再加一點點可再生能源及培養物,經攪拌後就會成為蛋白質豐富的成分。當中的蛋白質再經收取、純化及去除水分後,就能生產富含蛋白質的麵粉,以製成各種「肉類」。配合更獨特的烹調技術,麵粉會被進一步重現類似動物蛋白的質感和風味。達負碳級別的製成品,碳排放量低之餘,生產每公斤蛋白質更只需要使用0.8 升水,與正常生產每公斤牛肉要用15,000 升水相比,大大節省耗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