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生态峰会2020小组研讨会之一:建立创业人才

2020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因应疫情爆发和紧张的中美关係,初企需要同时面对本地和全球性的巨大挑战。不过有危便有机,这非常时期正好给予初企机会反思和建立坚韧的精神,藉此事业迈步向前。

南丰作坊很高兴在StartmeupHK创业节2020期间举办初创生态峰会(Ecosystem Summit),与港铁MIT Hong Kong Innovation Node共同解说香港初企生态环境的当前发展。虚拟高峰会为期半天,透过小组研讨会和圆桌讨论,让15位初企生态环境建设者分享他们对於支援及培训人才的独到见解。他们也分享了本地初企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此外,参与者在活动期间能透过网上平台与讲者进行互动讨论。

我们很高兴为您分享是次活动的精彩择要:

 

建立创业人才

欠缺创业人才是香港现时的关键问题,生态环境建立者可以如何栽培更多人才?怎样支援创业教育及培育计划?又有甚麽倡议行动和计划去吸引和挽留人才?

这组讨论由MIT Hong Kong Innovation Node教育总监陈文茵负责主持,分享如何在企业内建立创新思维。其他参与小组讨论的嘉宾包括:薯片叔叔共创社联合创办人陈嘉怡、星展银行创新及科技生态环境副总裁傅子扬、香港理工大学企业发展院助理院长朱志贤,以及香港科技园创新培育及企业加速计划高级经理吴建屏。

正确的教育系统、多样性及国际人才

这场小组讨论先由陈嘉怡开始发言。她特别提到启发创业思维的叁大元素:正确的教育系统、多样性、本地及全球人才合作。对於教育,陈嘉怡认为现在的系统需要培育创业人才:「为了造就创新方案,我们不应惧怕承担风险和合作。」但是,她承认改变教育系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外,她也鼓励公司推动本地和国际人才间的合作。

企业初企 相互合作

因应企业鼓励员工建立创业思维,企业与初企之间的合作随之上升。傅子扬分享他透过不同计划与初企合作的经验,当中包括:「星展创投计划」及「DBS Startup Xchange计划」。这两个计划都是为创业家而设,邀请他们到银行与员工合力解决业内的实际问题。这些计划也为企业员工提供机会,认识创业家的工作模式。星展银行也提供资金为员工进行概念验證(proof of concept),傅子扬形容这是「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学习」。

向现实世界学习

朱志贤回应陈嘉怡早前提到的观察,认为把员工和学生放在多元文化的环境,能够推动创业与创意的发展。他解释,理工大学透过「Startup Immersion and Internship Program」(初创沉浸及实习计划)与深圳大学等多家院校合作,为学生提供7星期的实习机会,体验多元文化环境。这计划也为学生提供团队合作的环境,与大湾区内其他学生合作。朱志贤表示:「大学学习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但他们也要将学习到的技能和知识付诸应用。因此我们希望把他们置於现实世界之中。」

创业是一场旅程

吴建屏认为创业是一场漫长的旅程,而且这过程并不仅仅是关於募资。除了提供资金,香港科技园为初企规划整个创业之旅:由构思、培育,以至与商界和创投公司合作。此外,他也分享了香港科技园建立创投期权池和建立投资工具的经验。

新冠肺炎对创业家的挑战:我们需要走出舒适圈

数码化为公司提供更多使用网上工具和平台机会。讲者们都同意现今的改变逼使传统企业、教育界和公众走出他们的舒适圈。

为了重启在新冠肺炎阴霾下的初企生态环境,陈嘉怡提到教育家、政府和公司等持份者应该合力探索有助大众实行可持续生活的企划。而吴建屏相信,这场疫情促使企业「重新构想如何联繫具潜质的初企」。

对企业来说,傅子扬相信疫情为他们提供更多空间反思挫折。这或许是一个适当时机,促使企业提供稳定环境去培养创新思维:「我们需要为员工提供更多曝光机会,对他们多加包容,藉此鼓励他们多作尝试。作为企业,我们可以举办更多不同的活动。」

朱志贤补充,疫情改变了高等教育範式,采纳了更多网上培训策略。虽然这有碍院校面对面培训创业家,但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机会,连结国际间的企业孵化器和网上平台。

 

「我们需要对含糊和试验多加包容,更耐心地尝试新事物。」

在圆桌讨论中,有人问到香港初企创新生态圈还需要甚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领导性枢纽。陈嘉怡认为与其不断追赶效率,香港更需要文化的转变,才能鼓励更多创新初企的诞生。

另一个问题问到政府能如何主动地推动创新。陈嘉怡指,一直以来被要求完善支援本地创新的政府采购系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说:「现在便有一个机会在政府眼前,带头提升接受能力和鼓励创新。」

我们透过叁场小组研讨会,看见初企社群对创新及建立强大的生态环境充满信心。我们感谢所有讲者及参加者分享他们的想法。南丰作坊作为其中一个生态环境建设者,很高兴能够与我们的同侪联手推广香港作为创新枢纽。我们再次感谢我们今年的活动夥伴,以及每一位一路以来支持我们的朋友。